翁同龢

翁同龢(1830年—1904年),字叔平、瓶生,号声甫,晚号松禅、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晚清著名来自政治家,大学士翁心存之子。  咸丰六年(1856年)翁同龢一甲一名进士,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胡伯小夫御史,军机大臣等,是当时著名的清流领袖。翁同龢为光绪师傅,“得遇事进言”,光绪“每事必问同龢,眷倚尤重”。翁同龢因其兄翁同书的缘故,终身与李鸿绍苗实旧章为仇,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主张360百科的变科举、重西法、练海军诸事,处处遭到翁同龢掣肘。翁同龢主张光绪帝亲政并支持维新派,向光绪帝密荐康有为。因系帝党中坚,为慈禧太后所忌恨,在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后,被开缺回籍。戊戌政变后,又被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翁同龢以书法闻名于时。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稿》《瓶庐丛稿》等著作。

简介

  翁同龢(1830年—1904年),字叔平、瓶生,号声甫,晚号松禅、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晚清著名政治,大学士翁心存之子。

  咸丰六年(1856年)翁同龢一甲一名进士,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来自,军机大臣等,是当时著名设低居最群的清流领袖。翁同龢为光绪师傅,“得遇事进言”,光绪“每事必问同龢,眷倚尤重”。翁同龢因其兄翁同书的缘故,终身与李鸿章为仇,李鸿360百科章在洋务运动中主张的变科妈粉若留种衣红怎思举、重西法、练海军诸事,处处遭比接到翁同龢掣肘。翁同龢主张光绪帝亲政并支持维新派,向光绪帝密荐康有为。因系帝党中坚,为慈禧太后所忌恨,在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后,被开缺回籍。戊戌政变后,又被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翁同龢以书法闻名于时。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稿》《瓶庐丛稿》等著作。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企去或课官中,翁同龢由演员张矩饰演。

人物生平

学优则仕

  翁同龢翁同龢是江苏常熟人,常熟翁氏自翁拱辰在明万历年间以举人入仕以后,成为科举仕宦验工雨犯创掉士着束之家。不过到翁同龢的高祖、曾祖辈又没落,直到翁同龢的祖父翁咸封开始再次入仕。他的父亲翁心存考中进士,任职北京。清道光十年四月二十七日(1830年5月19日),翁同龢出生在北京升也必游家城内石驸马大街罗圈胡同寓所。四岁时随祖母张太夫人及母亲许氏由京师回到故乡常熟。翁同龢自幼禀性好学,通读四书五经息系源个船源,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常熟县学保乐续快效控阿文展围游文书院。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春花末以米影望处读季)应院试考中秀才。咸丰二年(1852年),应顺天乡迅记纸云的责营很展试中举人。

两朝帝师

  光绪元年(1875年),任刑部右侍郎。

  光绪二年(1876年)四月,皇上在毓庆宫致力于学,命与夏同善授读小树场冷盐胡总光绪帝,再辞,不允。随即迁任户部,充经筵讲官,晋都察院左都御史。迁刑部尚书,调工部。

  光绪步今单班季达殖鲜留五年(1879年),云南巡抚杜瑞联就云南非法军费报销一事,派崔尊彝和潘英章二人携巨款赴京打通关节。崔、潘二人进京后在军机处、户部四处活动,最后以向军机大臣买际既满医令反杂周瑞清、王文韶、景廉和户部经办司员、书吏行贿8万两为条件,了结此项报销

  光绪六年(1880年),廷臣争俄约久不决,响夜能血视式计相懿旨派惇亲王、醇亲王及同龢与潘祖廕每日在又今察太质之印临跑威南书房看摺件电报,拟片进九式现解银呈取进止,至俄约改定始止。

  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考中状元,授修撰,任实录馆协修。咸丰八年(1858年),任陕甘乡试副考官,旋授陕西学政。

  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任会试同考官。六月,擢升为右春坊右赞善。七月,任山西乡试正考官。十月,任日讲起居注官。父去世回去守孝,同治四年(1865年)期满,转左赞善升右中允,授命在种普鲁故跑弘德殿行走。同治五年(1866年),任翰林院侍讲。同治六年(1867年),任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同治七年(1868年),任国子祭酒。同治九年(1870年),任太仆寺卿。同治十年(1871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同治十一年(1872年),赏头品顶戴。同治十三年(1874年),丁母忧期满,仍在弘德殿行走,补内阁学士。

军机大臣

 征顶范例基集系密望 光绪八年(1882)十月,廷命翁同龢在军机大臣上行走,翁同龢第一次出任军机大臣。翁同龢此次出任军机大臣,主要参与了两项重大政治活动。一是参与处理云南军费报销舞弊案;二是参与中法越南交涉事宜。翁同龢因曾国藩及李鸿章曾经检举其兄,因而终身与李鸿章有私怨。任户部尚书期间,处处刁难北洋水师。

  光绪十年(1884年),法越事起,翁同龢主张一面进兵,一面与议,庶有所备。又言刘永福不足恃,非增重兵出关不可。旋与军机王大臣同罢,仍直毓庆宫。前后充会试总裁、顺天乡试考官,两蒙赐“寿”,加太子太保,赐双眼花翎、紫缰。尝请假修墓,传旨海上风险,命驰驿回京,恩眷甚笃。

凄凉晚景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皇上开始召用主事康有为,议行新政。四月,朱谕且每於召对时谘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词色,”八月,发动政变,太后复训政。十月,又奉朱谕,革职,永不叙用。

  光绪三十年(1904年),卒于家,年享七十有五。宣统元年(1909年),诏复原官,后追谥文恭。

宦海沉浮

  咸丰八年(1858年)六月二十一日,翁同龢被任命为陕西乡试副考官(正考官为内阁学士潘祖荫),到西安主持乡试。兄同书授安徽巡抚。八月二十日,他又被擢为陕西学政。十二月十四日,他以足疾陈请开缺,回京调理,获旨允准,翌年四月底回到北京。十二月起复,受咸丰帝召见于养心殿西暖阁。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北逃热河,翁同龢则侍奉翁心存前往房山避难,并应大理寺卿陈孚恩之邀,到寿佛寺练勇局办理团防事务。《北京条约》缔结后,派充文渊阁校理。同治帝继位后,他于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初六日派充顺天会试同考官。十月派充日讲起居注官、实录馆监修总裁。十月二十三日擢翰林院赞善。

甲午主战

  光绪二十年(1894年),恰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翁同龢名列总办皇太后六旬万寿庆典大臣之一。他作为户部尚书,被内务府屡屡索要款项所折磨,而此时清朝财政吃紧,翁同龢处境困难。光绪帝以内务府大臣不能撙节,交部议处,于是翁同龢受到埋怨。翁同龢一度萌生辞职归乡之意,准备向光绪帝告退,但又觉得这样做“愧对圣恩”,所以继续留任。

开缺回籍

  甲午战争后,翁同龢逐渐走上对外交涉的前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闰五月十六日,奉旨与李鸿藻在总理衙门大臣上行走,兼管同文馆事务。六月初九日,李鸿章留京入阁办事。十月初一日,胡燏棻调任津榆铁路督办,翁同龢与李鸿藻联名保举袁世凯办理练兵事宜,并从户部拨饷百万,支持袁世凯的小站练兵。

主要成就

政治方面

  培养皇帝

  同治帝和光绪帝两代皇帝登基时年幼,专门从文臣中挑选师傅来辅导“圣学”,翁同龢荣膺“两代帝师”。他从同治四年(1865年)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弘德殿行走,授读同治帝;光绪二年(1876年)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又在毓庆宫行走,授读光绪帝。光绪九年(1883年)七月,慈禧太后曾面谕翁同龢:此后“书房汝等主之”。可以说,这以后10多年的宫廷教育主要由翁同龢来主持。翁同龢根据同治帝、光绪帝任性、多病,对传统授课方式产生厌学的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由浅入深,灌输与启发并重。翁同龢给同治帝授读《帝鉴图说》,一改同僚倭仁、徐桐等既晦涩又呆板的讲课方式,把课讲得明白透彻、浅显易懂、通畅生动,同治帝听得颇有兴趣。为提高同治帝阅读古文的能力,特别是文言虚词的使用,翁同龢将常用文言虚词集录成册,附上例文注释,供同治帝阅看翁同龢给同治帝选讲《帝鉴图说》一书中的有关章节,并把所讲内容与现实社会政治结合起来,对同治帝的长进起了一定作用。如同治帝在听了《唐宪宗却贡》一节后表示:“贡献皆取之于民,吾亲政后,当效法宪宗,不受贡物。”翁同龢针对光绪帝爱看图画一类的书,就经常寻购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书画呈送光绪帝阅读,如在上海购买法国冕西土加尼编写的《探路记》汉译插图本呈送光绪帝观看,既激发其读书兴趣,又帮助其提高胆量。

  培植朋党

  翁同龢极力想培养他的学生光绪帝为独操政权的“圣君”。但光靠光绪帝不足以与慈禧太后抗衡。因此,翁同龢极力延揽名士,进入御史、翰林之列,控制言路,形成势力,代表者有文廷式、张謇、汪鸣銮、孙家鼐、沈曾植、丁立钧、长麟、志锐等,这些人被戏称为“孩儿班”,后世称“帝党”“后清流”“南派清流”等,与支持慈禧太后的“后党”(戏称“老母班”)对立。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帝党(后清流)正式以有组织的阵势,公开与后党对峙。在主战还是主和、签订和约等一系列问题上,两党展开了尖锐的斗争。与翁同龢在军机处主战的同时,文廷式等人发动翰林院,多次联衔上书,呼应帝党在战争中的各种主张:弹劾李鸿章,要求联英、德以拒日,反对签约,反对割台,给“后党”以很大的政治压力。但“帝党”的政治地位决定了他们对“后党”的斗争非常软弱。他们只是想从“后党”的控制下获取权力,并不敢与“后党”真正决裂;只敢对声名狼藉的李鸿章公开声讨,对实际掌权的慈禧却还要“察颜观色”,因此并未取得成效。

  支持变法

  翁同龢在甲午战争战败后主张变法图强,他曾在给友人周原祁的信中指出:“不变法,不大举,吾知无成耳。”又在盛宣怀的信中指出,除了礼政、吏政外,兵政、户政、刑政、工政均需改革。他曾和督办军务大臣一起大力进行军制改革,裁汰旧军,支持胡燏棻、袁世凯编练新军。为了抵制外国资本纷纷来华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办银行,他曾支持民族资本主义新式企业的开办,一手帮助盛宣怀经营中国铁路总公司,接办汉阳铁厂,开办中国第一家资本主义商业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此外,他还力主改革科举制度,支持严修开办经济特科的主张;同时根据康有为的意见,向光绪帝提议开制度局,改革体制。

  另一方面,翁同龢反对全盘西化,主张中学西学兼顾、新学旧学并陈,对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著作中提出的离经叛道的观点不以为然,称之为野狐禅。他的这种中西兼顾、新旧并陈的变法思想在他起草的《明定国是诏》中有明确体现。同时,他不赞成康有为等的速变、全变的激进路线,认为“变革太骤,亦恐贻忧”,变法必须“平和”、“稳妥”;认为只有“以平和剂群嚣”,才能减少乃至扫除反对变法的阻力,使变法最终得以实现,一切操之过急的做法都无济于事。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曾在日记中写道:“若臣在列,决不使其灭裂至此。”

  选拔人才

  自隋朝开科考试至晚清的1200年间,状元难计其数。然而,中国的历史却不是在学术考试中获取高功名的状元们书写的。在状元们纷纷被历史的烟尘掩埋的时候,有限的几位状元,却为后代留下了显赫的历史功绩,而翁同龢就是其中的一个。

  参与政事

  翁同龢之崛起,自然得益于其父翁心存。翁心存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后为同治帝师。自此,翁氏家族进入鼎盛时期,称“一门四进士、一门三巡抚;父子大学士、父子尚书、父子帝师”。既然百分之四十一的清朝状元都来自江苏等吴地,翁家的兴盛,自是情理之中。在道、咸、同、光四朝,翁氏两代累任高官。当咸丰六年(1856年)翁同龢以27岁中一甲一名进士后,便擢任翰林院修撰。同治四年,接替父业,入值弘德殿,为同治师傅,前后教读九年。同治病逝后,光绪继位,慈禧又命翁同龢入值毓庆宫,为光绪师傅。

  南派清流

  清末光绪年间统治阶级内部的清流派,前清流多北方人,称“北派”;后清流多南方人,称“南派”。前清流形成于光绪初年,中法战争结束前后,前清流对慈禧太后已失去存在的意义,宣告瓦解。1894年中日战争前夕,以日本侵略朝鲜为背景,一部分坚决主张抵抗日本侵略并反对当时弊政的言官和名士,纷纷投靠户部尚书翁同龢门下,形成后清流派。其中以侍读学士文廷式、礼部侍郎志锐和“南通才子”张謇为骨干,国子监祭酒盛昱、刑部主事沈曾植以及翰林院编修王仁堪、黄绍箕、丁立钧、李文田等均为其中健将。且翁同龢为光绪帝师傅,志锐为光绪帝爱妃珍妃兄长,文廷式为珍妃师傅,因此该派属于帝党的一部分。与前清流一样,主张“厉以风节”,反对贪官污吏;敢于揭露弊政,甚至有时还直接指责慈禧太后。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力主反击日本对朝鲜的侵略,多次斥责李鸿章“避战自保”。甲午战争中,因与李鸿章有隙,被人怀疑故意掐断了北洋舰队的粮饷与军火,导致甲午海战大败。翁同龢对于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推行的洋务运动颇为排斥,对于该运动也有所批评,并影响往后光绪帝亲政后的举措。任户部尚书期间,处处刁难北洋水师。当时有一副讥讽对联描写二人:“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安徽合肥的李鸿章,下联“常熟”即江苏常熟的翁同龢。李翁二人的恩怨间接导致日后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的失利,当时英国人建议中国:“必添购快船两艘,方能备日制胜”,未料翁同龢不断拖延,两艘快船为日本购去,新日舰速度快、炮门多,其中一艘日舰“吉野号”成为甲午战争中击沉中国舰队最多的船舰。

书画艺术

  翁同龢书法翁同龢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谭延闿、泽闿兄弟曾刻成《春及草庐藏翁氏墨迹》行世。

  翁同龢早年从习欧、楮、柳、赵,书法崇尚瘦劲;中年转学颜体,取其浑厚,又兼学苏轼、米芾,书出新意;晚年得力于北碑,平淡中见精神。他博采众长,对唐代颜真卿和北魏碑版潜心揣摩,参以己意,并吸收刘墉、钱沣、何绍基等人之长,将赵子昂、董其昌的柔和流畅溶入其中。他深得颜真卿书法之精髓,写出具有自己个性的书法艺术作品,从而形成了翁字的独特书风,成为晚清颇具影响的书法家。

富余藏书

  翁同龢在京为官四十多年,平生喜藏书,居官朝中时常去琉璃厂访书,陆续购进许多好书。其中有乾隆进士、嘉庆帝师彭元瑞的知圣道斋藏书,怡亲王死后流散出府的乐善堂旧藏,其中不乏极其珍贵的海内孤本。所藏南宋《松桂堂帖》,为明末睢阳袁枢(袁可立子)、袁赋诚父子家藏精品,得以流传至今。只可惜翁同龢在考证睢阳袁氏旧藏南宋《松桂堂帖》时,跋语中竟因资料匮乏无考睢阳袁氏而将袁伯应(袁可立子袁枢)和袁赋诚(袁可立长孙)误断“其为一人无疑也”的千古学术错误。清朝末年,时值战乱,公私藏书多有散出,现存翁氏藏书的主要部分,都为此时购入。其所收藏的一批秘籍,被学界认为“学人仰望而不知其存否的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善本,以国内标准论应属国宝级重要文物,是包括中国国家图书馆在内的国内外图书馆所无的珍籍”。翁同龢富藏书;诗文简炼凝重;书法纵横跌宕,力透纸背,有颜真卿风骨。

家庭生活

  父亲:翁心存,历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同治年间入值弘德殿,授读同治皇帝。

  大哥:翁同书(1810-1865),字祖庚,号药房,又号和斋,江苏常熟人,翁心存长子,翁同龢兄。清朝大臣。道光二十年进士,授了翰林院编修,曾任贵州学政,詹事府任少詹事。

  二哥:翁同爵(1814-1877),字玉甫,江苏常熟人,翁心存次子,翁同龢的二哥。著名清朝大臣。以父荫授官。由生员而至盐运使,历官陕西、湖北巡抚,在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任上去世,著有《皇朝兵制考略》。

  侄孙:翁斌孙(1860-1922),字弢夫,号笏斋,光绪三年(1877年)高中进士,供职翰林院庶常馆,选为庶吉士。

典故

两朝老师

  同治四年(1865年)十月十四日,“垂帘听政”的慈安、慈禧两太后谕令翁同龢为弘德殿行走,同工部尚书倭仁、翰林院编修李鸿藻、实录馆协修徐桐负责教育年仅10岁的同治皇帝。充任帝师,这是朝廷对翁同龢的器重和信赖,翁同龢非常高兴,向两太后表示,一定竭尽全力,辅导皇上,报答皇恩。十月十七日,翁同龢、倭仁和徐桐第一次进宫授读。天刚刚廉亮,翁同龢就来到弘德殿候驾,倭仁、徐桐也随后来到。待同治帝驾到,翁同龢等立即向前行君臣大礼,同治帝喊了一声“师傅”,随后君臣趋步进入书房。同治帝坐两面东,师傅们坐东面西,一天的授读正式开始。

  这一天首先授读的是倭仁和徐桐,讲授的是《尚书》和《孟子》的有关章节。膳后,翁同龢接着讲授,他讲的是《帝鉴图说》。此书内容更深,但图文并茂。翁同龢针对同治帝年幼的特点,深入浅出,使同治帝听得津津有味,深深佩服翁同龢的学问,翁同龢第一次授读成功。

  翁同龢讲完《帝鉴图说》后,又给同治帝讲授了《圣祖廷训格言》《清朝开国方》《经史语录》《毛诗》《孝经》等课程,并指导同治帝学诗作论。

  翁同龢入值弘德殿期间,还奉命去养心殿为两宫皇太后进讲《治平宝鉴》一书的有关章节。对翁同龢来讲,给垂帘听政、掌握实权的两宫皇太后进讲比给年幼无知的同治帝进讲更为荣耀,但一旦出错,不但贻笑士林,而且有可能被革职为民,身败名裂。因此,在第一次给两宫皇太后进讲的前夜,他将要进讲的内容温习再三,几乎一夜没睡。他第一次进讲的题目是《宋孝宗与大臣陈俊卿论唐太宗能受忠言》。在进讲中,翁同龢反复阐述了君主虚怀纳谏、礼贤下士与国家利益的关系,讲得不仅仪节规矩大方,而且思路清晰、语言流利、剖析精当,两宫皇太后及在场王公大臣无不感到满意。此后,他还给两宫皇太后进讲了关于宋、金、元、明四朝帝王政治事迹的15个专题。在进讲这些专题时,他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并借两太后的提问,根据个人所见所闻,如实陈述,大胆批评当朝弊政,并相应提出改正意见,其中许多意见后来被采纳。他如此敢于直言进谏,这在当朝上大夫中是极少见的。

  同治十年(1871年),正当翁同龢为进讲再作努力之时,其母许氏病逝,翁同龢上奏获准回籍治丧,离开弘德殿上书房,直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治丧期满才回京复职,再次入值弘德殿,担任同治帝师傅,直到同治十三年(1784年)十二月,同治皇帝病逝,翁同龢也随之结束了弘德殿行走的帝师生活。

字号由来

  翁同龢生于早晨寅时,天色微明,巷口“甫有人声”,所以父兄将其表字定为“声甫”。又因为他出生后又小又瘦,经常生病,而比他小四个月的侄子翁曾纯却又白又胖,所以翁同书夫妇以自己儿子的口吻再给他起了号,叫“叔平”,希望叔叔平安。翁同龢出生时,母亲已经年过四十,无乳,全靠瓶装米汤喂他,所以他自号“瓶生”。

翁孙争魁

  相传翁家与孙毓汶(大学士孙玉庭之孙)一家本来是世交。翁同龢和孙毓汶同赴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只有他俩的才华才能问鼎状元。孙家想让孙毓汶中状元,这样就与其堂兄孙毓溎成就“兄弟状元”的佳话。于是在殿试前夜,孙家邀请翁同龢到自家畅谈,直到深夜才回家,而孙毓汶早已入睡。孙家又安排人在翁家外放爆竹,彻夜不断,导致翁同龢一夜无法入睡,殿试时头昏脑涨,以为状元要归孙毓汶了。突然,他想起卷袋中有两枝人参,于是马上服用,竟然精神焕发,下笔如神,结果他的卷子被评为第一,于是中了状元,翁同龢便被称为“人参状元”,而翁、孙两家也由此产生过节。

夫妻情深

  翁同龢与夫人汤松感情甚笃,夫妻相敬如宾。汤松为人贤惠,也喜爱文学,尤好“唐宋长调”,时常与翁同龢唱和。翁同龢秉性急躁,汤松常常规劝。然而二人结婚十年,汤松就于咸丰八年(1858年)二月四日去世,翁同龢十分悲痛,同年除夕,他在陕西三原的一家古董铺买了一面唐镜,上有“曾双比目,经舞孤鸾”八字。翁同龢深受触动,在日记中写道“死生契阔,未能忘情,念彼黄垆,当亦形影相吊,潸然出涕耳”。并填《金缕曲》一阕,内容是:“历历珠玑冷,是何人清词细楷,者般遒紧。费尽剡藤摩不出,却似薄云横岭;又新月娟娟弄影。玉碎香销千古恨,想泪痕暗与苔花并,曾照见,夜妆靓。潘郎伤逝空悲哽,最难禁烛花如豆,夜寒人静。玉镜台前明月里,博得团图俄顷;偏客梦无端又醒。三十年华明日是,剩天涯漂泊孤鸾影;铭镜语,问谁省?”后来他虽纳一妾陆氏,但再也没有娶过续弦。

杨乃武案

  国画白描--翁同龢像 王山甲创作翁同龢在任刑部右侍郎期间,处理了很多案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他为当时轰动全国、百余年来家喻户晓的杨乃武与小白菜这一冤案的平反昭雪。

  光绪元年(1875年),翁同龢署刑部右侍郎。次年四月,受命教授光绪帝读书。不久,迁户部侍郎,充经筵讲官,晋都察院左都御史。历任刑部、工部尚书。光绪八年(1882年),充任军机大臣。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中,主张进兵结合谈判,不可一味依仗刘永福之黑旗军。不久,罢直军机。

持砚泼墨

  甲午败后,翁同龢千方百计逃避责任,将失败的原因推到李鸿章的头上,认为李接战不力,甚至提议将其斩首,此外还称慈禧太后修颐和园挪用了海军军费,其实北洋水师多年未添寸舰,完全是翁同龢等人裁撤相关经费的结果,却把污水泼到慈禧的头上,因此为“后党”深恨。

关怀光绪

  光绪帝幼年时害怕雷声,即使在书房,遇到打雷就会投入翁同龢怀中。光绪帝有时摸翁同龢的胡须,有时将手伸入翁同龢怀中,抚摸其乳,所以翁同龢最为光绪帝所亲。 光绪帝少年时,经常向翁同龢告状称太监欺负他,翁同龢曾斥责这些太监,后来慈禧太后也下旨:“如皇帝左右有不守法度者,翁同龢即可指名具奏。”然而翁同龢也因此“结怨中官”。

史籍记载

  赵尔巽《清史稿·列传二百二十三》

  《翁文恭公日记》

人物评价

  人民网(《翁同龢:一位清廉的政治家》):翁同龢是江苏常熟人,曾担任晚清同治帝、光绪帝的师傅,主持宫廷教育长达40年,为培养同治、光绪两帝付出了巨大辛劳。他曾两次担任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还长期担任工部、刑部、户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等重要职务,既管外事,又管内政,无疑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权贵人物。但他还是一位清正廉洁、律己爱民、公忠体国的政治家。无论是在晚清还是在今天,也无论是对他一生持肯定的人还是有所保留的人,对于他为官清廉这一点都是承认的。

  《清史稿·翁同龢传》:自成一家,尤为世所宗。

  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康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

  清末民初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泉币学家、藏书家杨守敬(《学书迩言》):松禅学颜平原(颜真卿),老苍之至,无一雅笔。同治、光绪间推为第一,洵不诬也。

  晚清官员谭钟麟:本朝诸名家,直突平原(颜真卿)之上,与宋四家驰骋者,南园(钱沣)、道州(何绍基)、常熟(翁同龢)而已。

  大的转变过程。甲午战争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他走向更张旧制的道路,在戊戌变法中极力拔擢维新派人士。这一转变,才是历史的原貌。

  晚晴《外交报》《东方杂志》编辑、《清稗类钞》作者徐珂:①叔平相国书法不拘一格,为乾嘉以后一人……晚年造诣实远出覃溪(翁方纲)、南园(钱沣)之上。论国朝书家,刘石庵(刘墉)外,当无其匹,非过论也。光绪戊戌以后,静居禅悦,无意求工,而超逸更甚。②晚年造诣实远出覃溪,南园之上,论国朝书家刘石庵外,当无其匹,非过论也。

  书法家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他出世最晚,所以能够兼收众长--特别是钱沣的方法--有时还掺入些北碑的体势。把颜字和北碑打通了。

  爱新觉罗·载湉:我无心腹,只有翁同龢一人可为吾心腹耳。

  荣禄:常熟(翁同龢)奸狡性成,真有令人不可思意[议]者;其误国之处,有胜于济南(应为济宁,即孙毓汶),与合肥(李鸿章)可并论比。合肥甘为小人,而常熟则仍作伪君子。刻与其共事,几于五日不因公事争执。而高阳(李鸿藻)老矣,又苦于才短,事事为其欺蒙,可胜叹哉!

网站首页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